在制造强市的进取之路上,学习借鉴不仅是博采众长的姿态,也是产业发展的闯关通行证。
学习借鉴,是通往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著名制造强国,无不经历了跟跑-学习-模仿-超越的过程。我国要实现从第一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之变,离不开众多制造强市的有力支撑。成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虽有智慧,更要乘势。乘势而起,失势而落是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外城市强弱易势、失势而衰的例子为数不少。以产业机遇抓城市机遇,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考验城市政府的洞察力和学习力。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澎湃,中国制造业正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有敏锐洞察力、深度学习力,才能深刻把握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从而以制造业为核心构筑城市发展优势。
现代城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时代浩荡之势;制造业重回城市,是产业规律之变。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相对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固然能够增强抗风险的底气,但“大”毕竟不等于“强”。当前,成都乘势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拼的不是体量、规模,甚至也不是利润,而是能不能尽快寻找到“强”在哪里、如何由“大”变“强”。
成都要建设的制造强市,更准确地说,是“先进制造强市”,它归属于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万亿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就是成都对“强”在哪里的回答,也是由“大”变“强”的突破方向。
2022年,成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有望达到50%,但相较深圳、苏州、广州等制造强市尚有差距。成都制造业既需要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提升,接下来若干年,都是成都先进制造业的扩张期。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诞生的时代,一座城市只有保持对规律变化的敏锐嗅觉,对新事物的学习热情,才能跟上新兴产业、先进制造的步伐。抓住先进制造业扩张期,就是抓住了城市新一轮机遇期。
成都建设制造强市,需要对标学习先行者。领先者之为领先者,靠的是理念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然后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实现占领制高点、引领新潮流。一座志存高远的城市,当在学习中升华、在学习中创新,最终比肩先行者,乃至成为领跑者。
不久前,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队前往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旨在学习借鉴各地发展产业先进经验。成都建设制造强市,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尤其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发展产业的好机制、好方法。
“链长制”,发端于长沙,集成于浙江,是建圈强链理念下的重要制度创新。肇始于浙江的“以亩产论英雄”,表面上看,是为了破解和平衡资源要素与环境的矛盾,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实则是一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倒逼。工业强市苏州抓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等做法,同样值得学习借鉴。
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盲目,要辩证看待、正确应用。比如“亩均论英雄”机制,主要适用于产业发展领域,不能随意扩大范围,不适用于公用事业和公用企业,也不能“一刀切”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园区的产城融合、民生保障等职能,否则就会异化为“唯GDP论英雄”。
制造与品牌密不可分,没有品牌的塑造,制造业也立不起来。制造立国,本质是质量立国;制造强市,离不开质量立市。各个国家闻名全球的制造业品牌,其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点——质量为王。学习借鉴中外制造业成功经验,坚持质量第一,不断锻造品牌,才能走向卓越。
极米科技的无屏电视,在许多城市成为人们露营、休闲的好伙伴;“成都造”彩虹电热毯火到了欧洲,见证了老牌小家电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通威的光伏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通过中欧班列进入欧洲市场……这些都印证了以质取胜的思想精髓。
坚守质量红线,即是坚守“成都制造”这一城市大品牌的生命线。这,需要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以一流营商环境为“良币”企业、优秀品牌护航。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